“华人所信,众望所归! 关注华人生态,搭建商贸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观点评论>尼斯圣母院恐怖攻击:割喉3死...法国「反恐最高警戒」的愤恨扩散

尼斯圣母院恐怖攻击:割喉3死...法国「反恐最高警戒」的愤恨扩散

屏幕快照 2020-10-30 下午7.34.04.png


图/美联社


【2020. 10. 30 法国】「在一连串的政治发言中,我们又走回了『文明冲突论』?」法国南部大城尼斯的天主教地标——尼斯圣母院——29日上午遭遇恐怖攻击。一名月初才入境法国的突尼西亚男子,突持长刀闯入圣殿内行凶,割喉斩死3人。该男随后被警方开枪制伏后活逮,全案也被法国政府定调为「伊斯兰恐怖攻击」,全国重新启动军队上街戍卫的哨兵行动,并进入「反恐最高警戒」。由于尼斯恐攻事件,距离震惊世界的法国中学历史老师被斩首事件只有13天,该案后续涟漪不仅触发了法国国内的反恐大清算,更因为马克宏与土耳其总统厄多案的人身骂战,进一步升温成穆斯林世界的「反法风潮」,甚至连年初因国会宫斗而下台的马来西亚前首相马哈迪,都被法国政府谴责为发动「煽动反法仇恨言论」而遭社群网路封杀。


▌前情提要:〈「冲击效应」带来的怪物:法国中学历史老师被斩首事件〉


尼斯圣母院的杀人事件,目前仍留下许多未解谜点与困惑。但截至30日上午为止,法国政府与反恐检察官掌握的已知资讯如下:犯案后被枪击活逮的凶手,是21岁的突尼西亚籍公民——布拉希. A某(Brahim. A)——该男身上带有一张义大利红十字会发出的身分证件,纪录他是9月份从地中海海路登上义大利的兰佩杜萨岛,之后遭义大利勒令出境,并于10月初义大利边境进入法国。


由于兰佩杜萨岛是义大利离非洲大陆最近的领土之一,过去几年来一直都是非洲难民、偷渡客、与人蛇集团穿越地中海「抢滩」的热点,再加上凶手身上还有红十字会的证件,因此就直接证据而言,凶嫌A某有很大可能是地中海偷渡客。


但由于A某在法国境内,并没有申请难民庇护、或者是其他就业或补助纪录;于法国反恐部门与警证资料系统中,也完全没有A某的资料纪录——种种状况不仅极度敏感、情资不齐,与法国历来恐攻较趋「本土化」的背景也不尽相同——再加上整起恐攻事件仍留有不少诡异疑点,因此是否存在共谋?更庞大的犯罪网路?还是相对无预兆的失控独狼犯案?法国检警仍无法判断。


屏幕快照 2020-10-30 下午7.34.14.png


图/路透社

 

屏幕快照 2020-10-30 下午7.34.27.png


图/欧新社


法国反恐检察官李卡(Jean-François Ricard)表示:身分背景不明的布拉希. A某,是在29日上午6点47分,出现在尼斯火车站。他先是「更换了服装」,之后在车站滞留到8点13分才离开,并在步行500多公尺后,于8点29分进入车站南侧的尼斯圣母院。


凶手A某在圣殿里停留了将近半个小时—但在这30分钟内,凶手先是割喉杀死了一名前来礼拜的60岁妇女,并在殿内对之斩首。之后,另一名55岁的男性教堂服事员,也遭到A某割喉杀害,接着凶手又继续对行凶,并猛刺一名44岁的巴西裔女性旅法侨民,不过该女在猛烈抵抗后,于8点54分逃出圣母院、并倒在教会对街的咖啡厅求救,唯最终仍因伤重不治死亡。


警方获报后,也随即赶到圣母院现场并开火击倒了杀人凶徒。根据尼斯市府的公开说法,杀红了眼的凶手不断高喊「真主至大!」,直到被警察开枪制伏后,重伤的凶手仍然情绪激动、且拒绝配合或透露任何行动动机。


检察官李卡表示,尼斯警察在凶手身上一共发现了4把长刀,足见全案并非临时起意;但由于凶手在法国停留的时间不长,亦不是反恐国安名单有登记的风险对像,因此凶嫌的动机为何?潜入法国的1个月内又有怎样的人际接触史?也是法国反恐部门全力厘清中的办案方向。


另一方面,在尼斯圣母院发生恐攻悲剧的同一天。法国南部城市亚维农、东部城市里昂、以及法国驻沙乌地阿拉伯的吉达领事馆,都于同一个上午先后发生了「疑似恐怖攻击」的事件通报——之中,在吉达,一名持刀的沙乌地男性试图袭击法国领事馆,但却在轻伤警卫后被制伏逮捕,全案目前调查中,但沙乌地与法国政府都没有将本案列为「恐攻」;至于在里昂,则是一名阿富汗男子身穿战术背心、手持长刀,在大街上莫名游荡后被警方制伏,全案无人伤亡但后续状态不详。


至于在亚维农,案件一开虽被媒体传为「又一个恐怖份子被警察击毙」,但事情厘清后却出现了说法逆转。根据警方调查,事件是起因于一起道路纠纷,一名极右派的持枪男子在亚维农的街上与一名北非裔的机车骑士爆发口角,情绪失控的凶嫌于是掏出手枪恫吓在场路人叫嚣,并高喊自己是极右派「认同世代」(GI)的地下成员,直到警察闻讯赶到后,该男仍持枪进逼,因此最终才会当街遭到击毙——全案目前排除恐攻动机,朝一般刑事案件列案。


屏幕快照 2020-10-30 下午7.34.45.png


图/法新社

 

尼斯恐攻之后,甫于前一日宣布「防疫全境封锁」的法国,也在一阵慌乱中进入了另一种不安与愤怒。像是本要坐镇防疫的法国总统马克宏,第一时间就搭机南下亲自前往尼斯圣母院安抚民心;与此同时,法国总理卡斯泰(Jean Castex),也随即下令法国全境进入「反恐最高警戒状态」,并重新下令法国国防部启动《哨兵行动》(自2015年《查理周刊》恐攻事件后,法国军队奉命重返国内配合警方反恐巡逻的武装机制),增派7,000名武装部队前往全国各大都会区街头警戒戍卫。


然而由于13天前,法国才刚发生了中学历史老师——萨谬尔.帕蒂(Samuel Paty)——因在课堂上使用《查理周刊》嘲讽伊斯兰先知穆罕默德的争议漫画,而引爆一连串失控事件,最终遭人在校门口斩首的骇人悲剧。因此尼斯恐攻案的第一时间里,也引爆了法国右派与极右派的极度愤慨。


「帕蒂老师之死只过13天,我们的国家再也不该姑息养奸,是时候立法剿灭这些『伊斯兰法西斯主义』了!」


右翼反对党「共和党」(LR)籍的尼斯市长埃斯特罗(Christian Estrosi),不仅第一时间就将全案列为「伊斯兰恐怖攻击」,后续也悲愤地随共和党人群起指控:法国已进入了不能说的内战。共和党的国会大老席欧蒂(Eric Ciotti)更是愤怒地说:「这是继纳粹占领以来最糟的时刻,法国已经不再自由了,我们的祖国正处于战争之中,你我正在战争状态!」


相关的说法,也得到了极右派的旗帜人物勒庞(Marie Le Pen)的支持。但先前在帕蒂案中表现极其强硬,甚至公开使用「伊斯兰分离主义」等激烈控诉词汇的法国总统马克宏,在尼斯恐攻案,则采取了相对冷静与安抚性的应对态度——虽然他仍谴责「伊斯兰恐怖主义」,但其余发言大多是疗伤、团结,并没有扩大与追加其他解释。


 屏幕快照 2020-10-30 下午7.35.05.png


图/法新社


屏幕快照 2020-10-30 下午7.35.11.png


图/法新社


在过去5年来,屡次遭遇重大本土恐怖攻击的法国,已多次深陷「认同政治的挣扎困境」,原本长年就遭遇社经阶级压迫的法国穆斯林公民、北非裔社群,也因一连串的难民危机与恐攻悲剧,而与法国主流社会矛盾加剧——法国穆斯林认为自己感受到更大的社会歧视与孤立压迫;但主流社会却已也快速失去了对「多元包容」的耐性。双方各自的受害者心理,最终在帕蒂老师事件进入了前所未有的临界点。


在帕蒂老师案之前,对内立场快速右倾、强硬化的马克宏,开始使用「伊斯兰分离主义」、「伊斯兰是一个自我混乱、深陷现世危机的宗教」来批评、敲打法国的穆斯林社群;而此一方针转变,不久后就碰到了帕蒂老师案——照过往常态来讲,法国政府大多会谴责「激进伊斯兰」,并强调「真正的穆斯林绝不认同恐怖攻击,」但明显失去耐性、甚至有意解此转移防疫问题与民调焦点的马克宏,却已让法国媒体舆论感意外的强硬态度表态,并下令大举清算、彻查与关闭「任何展现出可能同情伊斯兰恐怖主义的宗教机构。」


马克宏的强硬表态,虽然满足了右翼压力的政治需求,但在穆斯林社群与国际社会之间,却也意外延烧成「外交事件」,并在土耳其总统厄多安的推波助澜、扇风点火下(为了转移本国经济危机的内部压力),开始有延烧成全球穆斯林「反法运动」的情绪趋势。


屏幕快照 2020-10-30 下午7.35.23.png 


图/美联社


一开始,包括土耳其总统「拒买法国商品」的号召,其实并没有有引发明显的群众回应;但接着在北非、南亚、中东,却慢慢延烧起了反法抗争。之中规模虽然零星,但在「法国驻沙乌地领事馆」遭遇攻击威胁后,全案也开始出现难以收拾的姿态。


过程中的冲突高峰,更出现在尼斯攻击案刚发生后,95岁的前马来西亚首相马哈迪,也透过Twitter与Facebook发出了个人官网的13点意见声明。


「1. 一个法国老师,日前被一个18岁的车臣男孩割喉。凶手对于这老师在课堂上展示先知穆罕默德的讽刺漫画感到悲愤,但老师的原意其实只是要展示『言论自由』的思辨。」


马哈迪在社群网路上,以条列式的13条意见做为对法国穆斯林政策的意见陈述:「我不认为杀人是可被穆斯林接受的行为。但我同时也相信,所谓的言论自由,并不是自由羞辱其他人的权力。你不能随兴骂人、欺侮人,就因为你认为你享有所谓的言论自由。」


95岁的大马前首相,文中的主张重新回到了「多元文化的认同自由」与生活方式选择。并点名指控法国与马克宏的「自由价值」,其实都是先射箭再画靶、用以贬低其他文化的名目,并质疑「西方与马克宏所谓的『开化价值』,根本欠缺多元尊重。」


马哈迪认为,马克宏在帕蒂老师案中,不分青红皂白就带风向、预设「伊斯兰是杀人原因」,是一种极为傲慢而不负责任的行为。但他同时也谴责凶手以宗教名义杀人,全举根本不义、也不符合伊斯兰的信仰价值——但至此,马哈迪的推文却因条列分段与语意铺陈,而引爆轩然大波。


「法国人在他们的历史上,屠杀了千百万的无辜百姓,之中许多人都是穆斯林。」马哈迪如此说,但有问题的是下一个推文分段:


「12. 照这样来说,穆斯林理当有权愤怒,并杀死千万名法国人作为过去屠杀的复仇....」

由于Twitter发文有字数限制的关系,马哈迪的单则贴文变成如此形式,就像是大马前首相「号召杀人」一般。但其实贴文根本还没写完,其段落还有后话:


「...但大多数的穆斯林,并没有选择『以眼还眼』的原始法则。穆斯林不会这样怀恨,法国人也不该如此。但法国人真的必须好教育他们的人民:如何尊重其他人的感觉。」

马哈迪的13条文章,虽然内容仍有辩论空间,但其所提出的事件理解,却也是自《查理周刊》事件以来,穆斯林世界主流舆论对于法国处理言论自由问题的质疑与观感。但这分段失败的「第12项意见」,却迅速引发法国、德国、西班牙...等欧洲国家的右派愤怒声讨,一时间「大马老首相说要杀死百万法国人」、「马哈迪检讨受害者」的批评,也就排山倒海而来。


「我已经和法国Twitter总部申诉报案了。Twitter应该马上停权马哈迪的帐号。如果Twitter毫不作为,那他们就是同情杀人者、谋杀煽动者的阴谋共犯!」

点击量:1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