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所信,众望所归! 关注华人生态,搭建商贸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华人世界>与世界对话 | 文在寅紧急部署萨德,在韩华人怎么办?

与世界对话 | 文在寅紧急部署萨德,在韩华人怎么办?

编者按:“萨德”就像一根顽固的鱼刺,连续几个月卡在中韩关系的喉咙中,咽不得,也吐不出。韩国总统文在寅在5月的演说中强调将与中国认真沟通解决问题。而7月29日,因朝鲜第二次成功试射洲际弹道导弹,文在寅连夜紧急下令部署剩余4辆萨德发射车。


2017年07月31日 来源:凤凰国际智库 “自中韩关系因韩国部署萨德系统开始恶化已经过去近5个月,但两国仍未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近日,日经中文网撰文称,“围绕驻韩美军部署萨德系统,中国对韩国企业经济报复似乎正走向长期化。”


曾经积极赴韩炒房的中国人对韩国房地产的投资热度开始大减。而韩国在中国开设的大型超市已经有80%陷入被迫停业的状态。不久前,熟练掌握中韩双语的华人留学生是就业市场上的“抢手货”。如今,萨德事件的余波使赴韩经历反而成为烫手山芋,庞大的在韩华人群体仍然不得不带着迷茫折返于黄海两岸。


从“阳春三月”坠入“腊月寒冬”,因“萨德”恶化的中韩关系如何影响了在韩华人的生活?本期《与世界对话》,我们将触摸主流媒体的视角盲区,关注裹挟在大国关系风云变幻中常被忽视的在韩华人。



曾经热闹非凡的韩国济州岛宝健路目前人员稀少,来源日经中文网


关系恶化掀起“抵制”风波,在韩华人遭辞退


对于留在韩国的中国人来说,如果能进入大型韩企工作,是最理想不过的。在韩剧《未生》中,能看到韩国人求职的生态,能否入职大企业甚至决定了个人未来所处的阶层。据韩国大型就业网统计,韩国大企业新入职员的平均年薪达到人民币21万元,相比于中小企业的13万元平均年薪,极具诱惑力。


期望着圆梦韩国的华人,努力与韩国本地人竞争大型企业工作机会,挣扎于朝九晚五,逐渐习惯泡菜辛辣的味道。但随着韩国部署“萨德”反导弹系统,中韩关系迅速恶化,韩国人的“反中”情绪迅速沸腾。


今年3月,一篇名为《兼职被辞,萨德争端下受伤的中国留学生们》的文章成为韩国众多媒体的头条,分别选取了在首尔大学、延世大学和梨花女子大学三所高校就读的三名中国留学生,讲述了在中韩相互抵制形势下,他们“如坐针毡”的窘境。兼职被辞退,工作计划取消,甚至“在公共场合和朋友们用中文说话也会感到负担”。


随着各式各样的“反中”报道涌现:韩国国民日报发表《“不要买青岛啤酒、小米手机”:中国产品遭到抵制》,MBN网站报道《作为对中国的报复,我国网友表示“不喝青岛啤酒”》。还有部分韩国出租车司机,在车身上贴了“拒绝中国人乘坐”的纸条,每天带着这个标语走街串巷。


不过,相比韩国人短暂的反中情绪,中国人的反韩情节对在韩华人的影响更为明显。不但“乐天”等大型企业受到严重冲击,在韩华人小企业主也不能幸免。过去,在韩国东大门随处可听到熟悉的中国腔调,在东大门的服装店兼职的中国人常常抱怨忙不过来,每天晚上11点下班回家后累得话都不想说。然而突然间,这样的忙碌也变成了奢侈。


“最近几个月中国人少了很多,老板觉得现在不再需要兼职了。”一位刚被辞退的华人告诉智库观察员。在首尔市中心明洞的地下街,面向中国游客的中文广告占据了整整一面墙壁,曾经靠招揽中国顾客赚的丰厚提成的店员,开始寻觅新的工作。在韩国旅游胜地济州岛,中国企业建的专门面向中国游客的酒店,现在已经没有什么客人了。



韩国的中国留学生人数变化图片来源:《韩国经济》


担心学历贬值,在韩留学生面临就业困境


“韩国现在就业形势本身并不好,再加上中韩关系恶化,中国人在韩国找工作更困难了。”来自上海的金同学即将从一所首尔的高校毕业,目前在准备找工作。“原本也有打算回国在韩企工作,但是按照目前的形势估计,在华韩企也会减少招聘。后悔来韩国,感觉辛苦学习换得的学位,会随着两国关系恶化而贬值。”


“举个极端的例子,如果中韩断交,政府或者企业不承认韩国学历怎么办?”金同学这样问道,但是面对不断恶化的民间关系,也只能无奈摊手。大多数毕业生如果热锅上的蚂蚁,被局势炙烤着。马上就要面临着人生转折点,焦灼成为了他们的写照。


据统计,2016年在韩国的中国人多达101万人,占在韩外国留学生比例接近60%。每年都有大量的职场新人亟待安顿。“萨德事件”使中韩经济交流受阻,对口的就业形势随之恶化。据韩国《朝鲜日报》网站报道,从2015年到2016年,韩国对华友好度下降10%。


每况愈下的中韩关系影响到了每一个华人群体。毕业后选择在韩国就业的中国人,大多从事翻译、销售和市场营销等相关的工作。相较于留学生,华人白领的态度则更加谨慎。


“萨德事件对公司的业务和氛围完全没有影响,我也觉得很奇怪。虽然公司大部分是韩国人,但他们都会刻意避免与中国同事聊起政治有关的话题,防止引起正面冲突。”研究生毕业后在首尔的一家银行工作至今的徐小姐告诉智库观察员。


关起门来,徐小姐也曾和中国同事讨论过现在的情势:“总结下来,大家觉得中韩两国都是迫不得已,现在的局势比较尴尬。万一将来真的交恶,我们也只有回国了。”谈到双边关系对个人职业道路的影响,徐小姐很感慨:“肯定会有影响的。如果关系不好,公司没有和中国的业务可以做,那也不需要再雇佣我们了。”


中国是韩国最大的出口国,两国关系恶化使韩国经济受到冲击,尤其是与中国有关的进出口贸易、文娱产业和观光旅游业。而这些产业又是承载华人最多的领域,把对未来的注下在这些方向的人自然会受到较大影响。对于这一代来说,“留韩”就此成为一场人生的豪赌。



韩国和中国相互激烈的愤怒和怨恨


翻译:由于萨德的部署,政府应该谋求有效的外交和安保对策,要牢记“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式的报复会变毒。在现在事态中希望不要再有无辜的受害者


从抵制日本到抵制韩国,民族情绪伤害海外国人


中韩关系与中日关系常常拿来被参照。日本和中国毕竟还有领土争端,历史遗留问题也比韩国多,相同的历史遭遇让中韩人民更能理解彼此的感受。“之前抵制日本时情绪绝对比现在抵制韩国要强烈”坚持留在韩国的留学生深信。


在韩国铺天盖地的“反中”言论,只是媒体照出的社会镜像。观察员在近几个月的走访中发现,进入4月后,韩国主流媒体报道“萨德”的热度降低,虽然持续关注“乐天事件”,但是“反中”等词汇出现的频率有所下降。


与网上的“反华舆论”不同,在韩国实际消费市场上,中国商品的抵制现象并未显现出来。根据韩媒的统计,在易买得、乐天玛特等大型卖场中,中国商品的需求几乎没有减少,青岛啤酒去年在易买得的销售量在同类产品中位居第四位,今年第一季度的销售量甚至增加10%,跃居第一。



首尔大型卖场货架上摆放的青岛啤酒来源:NEWSIS


镜头之外,普通民众的真实生活是怎样的?在媒体发布“抵制青岛啤酒和小米手机”的相关新闻后,观察员曾经采访过韩国朋友,看过媒体的报道后,你还会喝青岛啤酒吗?朋友回答当然会,“新闻是新闻,生活是生活,我有选择的权利。”谈及小米手机和青岛啤酒,这个韩国人竖起了大拇指,“小米手机便宜又好用,青岛啤酒比韩国产的啤酒好喝太多。”


“反中”不但没有媒体渲染得那么强烈,也不是所有韩国民众的心声。韩国三大媒体之一东亚日报转载了NEWSIS的《大邱市反中情绪“淡薄”不断涌进的中国产品》报道,大邱民间发起的“拯救乐天”集会参与人数只有20多人。在与中国交流紧密的韩国西部地区,对制裁会更加敏感,在韩国其他地区,这种情绪更为淡漠。


一方面,“萨德”已经占据韩国热搜榜太久,媒体和观众都不免“阅读疲劳”;另一方面,最近重大国际事件频发,韩国也即将迎来总统大选,焦点有所转移。即便是在“反中情绪”最激烈的3月,韩媒对于中国报道的字里行间中也不免流露出更多的愤怒与无奈。


中韩之间水火不容的“假象”从何而来?数字时代下,网络成为情绪的放大器。韩国国内以网络为中心的“反中”情绪仍然在不断扩散。各社交网络对中国“以牙还牙”的帖子层出不穷,部分网民在网络上贴出了在韩的中企名单,号召网友不要购买,联想、小米、华为、海尔均有上榜。即使有人质疑政府在中国经济报复面前无所作为,也有网友提出应与中国重新交好,但少数的不同的声音总是立即被淹没在一众愤怒之中。


走在韩国的街道上,还能经常听到熟悉的中国口音。无论互联网怎么折腾,媒体如何渲染,在韩华人们柴米油盐的生活还得继续。如坐针毡的异乡华人们在“非常时期”会更加注意言行,他们也许有过担心,或许正在迷茫,可能仍有期待。

作者:黄笛,凤凰国际智库韩国观察员;李依菲,凤凰国际智库研究助理

点击量:779